1 inch brass pipe fi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成功大學 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 呂宗行所指導 黃鼎鈞的 膜式/滴式混合型表面於冷凝熱傳增益的探討 (2015),提出1 inch brass pipe fi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銅表面改質、親水性、疏水性、親疏水混合表面、網版印刷、冷凝熱傳。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 inch brass pipe fi,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膜式/滴式混合型表面於冷凝熱傳增益的探討

為了解決1 inch brass pipe fi的問題,作者黃鼎鈞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究各種不同的親疏水混合型銅表面的冷凝熱傳增益,利用親疏水混合銅表面的液滴驅動性,可獲得比全疏水表面更好的冷凝熱傳效果。在現今著重於提升能源利用率與節能的發展議題下,本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並可應用於各式相變熱控元件、熱交換器與節能系統。 以過氧化氫氧化法與鐵氟龍塗覆法做為基礎,再以網板印刷方式製作各種親疏水混合型銅表面,其親水區與疏水區的接觸角各約為7°與146°,此親疏水性差異可使液滴受極大非平衡張力而快速驅動。 以類似樹幹與枝的交叉結構,設計出具有排水廊與水道的混合表面,利用現行的冷凝熱傳方程式與幾何參數配置進行冷凝熱傳熱通量的優化分析,理論的主要參數為親疏水區域面

積比與理論液滴最大半徑,本研究所設計的表面的理論熱通量約為現行常見的條狀形混合表面的1.15至1.52倍。 冷凝熱傳理論中不易獲得之塗層厚度之問題,由本研究提出可行之平面有效厚度計算方式加以解決,利用實驗所得熱通量與最大液滴半徑,比較理論熱通量,可得知塗層厚度於非平面與具有微結構時的合理性,本研究中的鐵氟龍平面有效厚度約250 nm,與實驗量測值20 μm比較下的理論值更符合實驗值,有效地避免實驗量測厚度的誤判。 冷凝熱傳實驗中,與超疏水鐵氟龍表面相比之下,具有8°三角梯度表面陣列的混合型表面於蒸氣—表面溫差4 K至10 K間的熱通量約1.21倍,具水平三角形水道的混合型表面於3 K至

10 K的熱通量約1.03 ~ 1.303倍,具有倒V型水道的混合型表面的熱通量於6 K至10 K約1.07 ~ 1.12倍,而具有三角梯度水道的混和表面的熱通量於2 K 至10 K約1.19 ~ 1.92倍,多半的設計表面也具有高於條狀形混合表面的熱通量,由於其明顯的液滴驅動性,增益了表面冷凝熱傳,足見本研究所設計的表面的實用性。 本研究以理論分析與實驗探究等方式,配合親疏水混合表面設計實現了膜式/滴式混合形表面的熱通量優化,對現今的相變熱元件發展具有實質的技術貢獻與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