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明日花園城市:永和都市計畫之移植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 許世融所指導 沈明錦的 中興新村與光華國小的創建及發展(1957-2003) (2019),提出昨日的明日花園城市:永和都市計畫之移植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在地史、臺灣省政府、中興新村、中興第一國民學校、光華國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建築系 杜功仁所指導 吳睿文的 八二三紀念公園使用行為與其對應空間特質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都市開放空間、使用行為、空間特質的重點而找出了 昨日的明日花園城市:永和都市計畫之移植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昨日的明日花園城市:永和都市計畫之移植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興新村與光華國小的創建及發展(1957-2003)

為了解決昨日的明日花園城市:永和都市計畫之移植與的問題,作者沈明錦 這樣論述:

原位於臺北市的臺灣省政府成立於1947年,但因中央政府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於1949年同樣遷往臺北,造成中央政府與地方省會同處一地,予人辦公空間擁擠與行政轄區重疊印象,加上1955年大陸東南沿海戰事緊張,國軍自大陳島撤退,催化省府搬遷的急迫性,依中央政府防空疏散命令緊急尋覓適合地點。經中部各縣市多方爭取下,最終以戰略防空、交通及顧及生產力等需求,擇定南投市北邊舊名營盤口八十公頃,靠近大虎山平原地帶,臺灣西部晚期開發旱作土地,命名「中興新村」,作為主要疏散地點。 1957年7月進駐的省府員工須面對缺水、缺購物地點、蚊蟲眾多、道路不平等惡劣環境,對比原臺北舒適環境,有人望之卻步,選

擇暫留臺北或直接轉業。省政府為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疏散工作,一方面以行政手段強制命令限期搬遷,一方面加緊腳步改善中興新村基礎建設、衛生條件、娛樂設施,並加發津貼鼓勵員工遷移。為滿足大舉遷來省府員工子弟教育需求,1957年原名中興第一國民學校的光華國小,在省府經費挹注及省政光環下建立。建校初期雖有校舍不足、校地起伏等難題,但以鋼筋水泥加強磚造瓦頂建築等新穎設備,魏校長所帶領經嚴格聘任標準的師資,加諸高水平的省府員工子弟就讀,創校不久即以優異教學表現縱橫教育界,成為國內外教育界人士觀摩取經對象。在配合省府的各項大型活動、教學演示、藝文表演及參觀需求下,使中興第一國民學校成為省政府最佳的合作夥伴與支持後

盾。 省府員工子弟學校在畢業學籍檔案及教師人事檔案中得到印證,畢業生家長職業別以公務人員佔多數,教師、學生籍貫外省籍的比例也偏高,初期教師與學生均住在學校周圍,呈現特殊地域性省政文化。但隨著1998年省府組織虛級化、1999年921大地震及社會大環境變遷,光華國小學生來源改變,不僅家長商業職業比增多,學生學區範圍也逐漸擴大,跨學區就讀已成為光華常態。退去省府光環的光華國小,將以省府遺留的自然生態、街廓及文史遺跡,接續未完成的「中興新村學」。

八二三紀念公園使用行為與其對應空間特質之研究

為了解決昨日的明日花園城市:永和都市計畫之移植與的問題,作者吳睿文 這樣論述:

1955 年公告的永和都市計畫中劃定了七塊大型公園預定用地,後為因應城市的快速發展,八二三紀念公園成為計劃中碩果僅存的公園,其佔地面積、初始設計理念、選址、及特殊的遺留性,在台灣近代史上極具價值與意義。八二三紀念公園位於高人口密度的永和地區,已成為周邊居民日常生活的據點,有效平衡了現代物質文明發展對自然環境的過度侵佔。公園作為都市中較為普遍的開放空間,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以八二三紀念公園中和區政府管轄之區域為調查範圍,內部使用者為調查對象,從環境行為學角度,通過調查八二三紀念公園各區實質環境情況、活動狀況及使用者屬性與行為,結合都市開放空間之相關文獻,對調查範圍內不同類

型區域進行對比、歸納,梳理公園主要活動對應的實質環境情況,並分析相同使用行為所對應的不同實質環境中所存在的空間條件差異,提取隱於其中的空間特質,以期對都市公園的前期設計與後期管理提供方向參考。